(接第八十四期)
2.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现场干预、来访性干预、跟踪性干预
(1)现场干预。
校园心理危机现场干预是指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在危机事件现场与其他专业救援人员配合对危机事件当事人或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各方面配合的联合行动,它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处在危机事件现场的当事人或人群尽快调整好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身心伤害。
(2)来访性干预。
来访性干预是指对有可能爆发冲突和伤害行为的求助人或人群的心理干预。在校园里,尤其是那些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或人群,他们常会为了心理的苦恼或冲突到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来求助,或者通过热线电话寻求心理援助。面对这样的心理求助,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或心理辅导人员的最重要任务是帮助他们解脱心理压力,减少发生自虐、自残、自杀危机的可能性。
(3)跟踪性干预。
跟踪性干预是指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危机事件当事人或人群、相关人或人群的补救性心理危机干预,这些心理危机干预也包括上面提到的引导性干预、维护性干预。作为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我们很多时候很难及时赶到危机事件发生现场,或者由于报警时间过迟,或者由于交通等其他原因。但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及时开展补救性的、跟踪性的心理危机干预依然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干预对于减轻当事人的心理负担,对于维护相关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构建和谐校园,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主要是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他们一般表现为情绪剧烈波动或认知、躯体、行为等方面有较大改变,暂时不能应对或无法应对正常的生活模式。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1、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
2、过去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经常有自杀意念者;
3、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躯体疾病、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或突遭重挫者;
4、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
5、人格有明显缺陷者;
6、长期有睡眠障碍者;
7、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
8、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者;
9、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
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者。
(四)校园危机干预的目标:
帮助来访者解决危机;恢复功能和平衡;重新掌握应变能力。
化解学生心理危机,就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其社会角色;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社会压力;增强学生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处理学生的心理反应。
1、满足学生的需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的、安全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五个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相互联系的,健康的需求可分解成这五种需求。低层次需求的不满足会限制高层次的需求,高层次需求的不满足又可影响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心理危机处理的基本任务在于察知学生有关的需求内容和程度,以及需求不满足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协助学生获得这些需要或正确对待失望和困难。如果学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有以下行为异常的表现,即:焦虑、疼痛、无能为力、丧失、绝望、敌意、愤怒、孤独以及对环境适应不良等。因此,满足学生的需要便成为心理危机处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2、帮助学生调整其社会角色
教师诚恳真挚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对学生都是莫大的安慰。同时,尽力满足学生的生理需要,给予精心关照,以减少学生的心理紧张。防止角色行为异常的发生,学生如果产生恐惧、焦虑和绝望心理,甚至产生轻生念头,教师一旦发现,应该运用适当的心理危机处理干预措施,帮助学生角色健康的转化。
3、调节学生的情绪
发展学生的积极情绪,创造能表达情绪的环境。如听音乐;漫步静思;与挚友畅谈;给亲朋好友写信等。发展积极的自我感觉,从情境中去体验积极的感受。如幸福感、愉悦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渴望等。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凡是能成功地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就会感到快乐。
防止或应付消极情绪。我们要教学生学会面对危险情境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积极应对,合理解决。遇到无法应付的焦虑情境时,应暂时作战略性的撤离,等增强应对能力后再去应对。在作好充分准备后,要立即应对危险情境,不要让消极情绪长期存在下去。疏泄和平定情绪,找合适的场所和替身充分发泄出不满情绪,有助于平定情绪和解除敌意。
4、缓解学生的心理社会应激
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塑造良好的个性,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对预计发生的事件,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止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击败。提高自知能力,增强自信:只有自知,才能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绝对优势,达到预定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获得社会支持,都有利于缓解心理应激,抵消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