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部门

教科资源

《语文老师,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05年03月15日 00:00
兴会 人们都说: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实谁都知道:教育还是天底下最艰难的事情。到了高中,语文这门课是最容易被学生视为“鸡肋”的;而语文老师又是所有老师中最易被学生视为多余乃至厌烦的。 横亘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问题来自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自于学生,还来自于社会大环境,当然也来自于语文老师自身。 问题一:学语文学生不读书,许多学生没有通过语文学习养成读与写的兴趣,更不具备应有的语文能力。 几乎可以这样说,高中年级的语文老师又是所有语文老师中最尴尬的,因为他要教的学生都已经在语文能力上基本定型了!而他又不得不肩负起“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圣使命,只要能让学生高考有个理想的分数,不惜使出一切解数——虽然实际上,他所做的绝大多数劳动都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大都是无用功。谁都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一个人的语言开发早在幼时就开始了(甚至要追溯到胎教追溯到遗传基因),而后天的环境和影响效力最大的时期是在小学和初中,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是绝大多数孩子阅读的黄金时期,读写能力的“爆发期”。这种规律是人的大脑发育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也是受学科分布影响的。到了面临升学考试压力,学习时空间受到数理化无情挤压之时,再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阅读和写作显然是不现实的,就是在这方面有特殊兴趣和专长的学生也会时时被某些老师提醒和告诫:不要看闲书不要写些没用的东西!而更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即使有一点阅读的愿望,也被电视、网络、漫画等“时尚主流”所吸引所挤占。这也不能全怪孩子,在他们想要放松身心的时候,生动活泼的视觉文化当然比纯文字的读物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有的文字都是抽象的,哪怕汉字造字以像形为特征也毫不例外。而阅读是“线性”的,不像图像给人直观的全面的印象,文字的阅读要求读者具有耐心、细心、静心以及一定的想象和思辩力,才能充分领略作品的真味。更何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字的阅读还要求读者具备个性化的思考与品位,才能更多享受阅读的深层次的快乐;而图像——哪怕静止的,都往往给人视觉上不可阻挡的魅力,至于电影特技制作的日新月异,其特效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了。当这些吸引了本处于阅读的黄金时期的学生,学生的文字上的读与写当然就被无情压缩了,无论其具备怎样丰富的想象怎样灵活的头脑,因为缺乏有深度的“经典”阅读,不习惯潜沉的思考,语文读写能力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大幅度提高了。也有的人爱读书,读了不少书,可是,或由于懒于思考或由于情感的冷漠或由于缺乏写作的信心和兴趣等,很少自己动笔去写,疏于开发提取文字信息的动力与能力,最后读书也难以出成果难以坚持下去了;而读写能力无疑是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支柱。长此以往,不读不写,语文还有什么可学的? 问题二,语文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值得怀疑,高中考题里繁琐机械的选择题以及或死板划一或莫名其妙的阅读题让师生煞费苦心,且被迫偏离学语文的正轨。 有些孩子从小还是爱好阅读的,并且比同龄人视野开阔头脑灵活,读和写方面具备了一定优势,可就是这样的孩子上到中学却每每考不好语文了!那些需要像收购者一样仔细搜求、像工匠一样耐心积累、像商人一样机敏押宝的选择题啊,使多少学生如履薄冰处心积虑闻风色变痛不欲生!当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记背密密麻麻的读音字形,最终又毫无把握地做题、垂头丧气地丢分时,他对语文的好感是削弱还是增长?连教书十几年几十年的语文老师做起有些读音字形的选择题都要请字典来帮忙确定,想想孩子的准确率以及得分面会让人满意吗?上海高考取消选择题快十年了,我看取消应该是减轻师生负担重归读写正轨的好办法,可为什么大多数地区还是固守还是乐此不疲? 听说深圳甚至有取消阅读题的打算,语文考试就按老祖宗的法子来:只用写一篇作文。在我看虽不尽善尽美,却也自有其充分的理由,因为阅读题太难出好,太多的阅读题是有争议甚至是有问题的!学生最头疼它,老师最难教它,考试得分最低,讲题师生吵架。出题者往往自定规则与思维表达的套路,老师“摸索”多年当然不在话下,而当今相对活跃的思想少拘束的学生来看这些题,难免感到莫名其妙或束手束脚了,多数学生只能是盲人骑瞎马一样做题,要么误解题意问东答西,要么随性发挥不合规范,碰壁一次又一次,泄气一年又一年,好了,厌恶语文的又一个理由产生了。 即使是作文,也仍然有让师生困惑的大问题在!因为现下评判作文好坏的标准是有大争议的。在许多阅卷者眼中的好作文其实是花里胡哨浮光掠影型、口是心非空洞说教型、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型等,作者可以没有阅读方面的深厚积累,甚至也可以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个性化的表达,但是只要作文的形式四平八稳就不会有什么闪失,更重要的是,必须思想“端正”“积极”。绝大多数成为考试作文的“成功”之作“典范”之作的,无非是合乎惯常法度的、又是所谓“思想健康”的。而某些比较爱写文笔却还拙稚、比较会写个性却太张狂的,考场上胜算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做老师的该怎样引导和训练学生作文呢?到底怎样做才是爱学生?如何辟出一个两全其美的道儿来?而且,老师带领学生揣摩和迎合出题人以及阅卷人的意图,这种做法到底值不值?这种教育的终极意义又在哪里? 问题三,分数至上的流行观念和急功近利的普遍现实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收效更小,学习的乐趣几乎无从谈起。 考试当然不是一无是处,语文试题的问题再多,语文成绩的好坏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作为个体的老师似乎也只能“随大流”,以高考做指挥棒来“训练”学生了。可这又带来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不该最不能急功近利的学科也变得毫无例外的急功近利。事实就是这样,人们叫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而实质上,教育在整体上丝毫没有脱离应试的功利性。老师的急功近利使得学生更是加倍的急功近利,许许多多学生的学习的心态成了:考的我才学,不考的我不沾边。而语文的积累又是长期的缓慢的过程。有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语言的学习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积累”,目的性太强的话,哪怕费时很多,倒是越发难以达到目标。一些学生偶有一时的用功又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时,就得出这样一些结论:语文是不需要用心学习的;在语文上面花时间最不划算;语文考试纯粹靠碰运气。这样的观念在高中生里甚至占了主流,学生到了高中,对语文有持久的兴趣,坚持读写的积累的往往是少数,多数人反感语文课并或多或少偏废了读与写,语文考试成绩好不起来,对语文就越发回避反感,学得被动不愿多投入也就越发难以考好,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许多学生进了高中,简直就是为了学数理化的,语文兴趣和水平处于停滞乃至退步的多,精进深修的更是少得可怜! 这个社会如同商业竞争的办学环境,某些学校领导的短视,校园里非人文性的制度乃至非人性的约束,早已使得如今的学校几乎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外部环境和必备条件。都知道“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学校的时间,必须应试的课程每天排得满满的,很少课外活动没有兴趣班;剩下的一点点“课余”又被声电光的娱乐充斥。学了多年的语文,许许多多学生却从没有完整地认真地读过一本有分量有深刻影响的好书!语文老师工作一年又一年,自己的读书时间也不知到何处去挤。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每天疲于奔命应付不暇,从没有双休,从没有完整的寒暑假,打的是疲劳战,干的是低效事,学的是考完后就忘的东西,书包里除了走出考场就将解气地扔掉烧掉的课本复习资料,很难找到让主人将会终身珍爱的读物。这样连轴转的疲劳战,这样一种缺乏人生终极意义却又逼迫你身心承受巨大压力的日复一日,怎么能让人不反感,怎么能让学生不厌学、让老师不厌教?看吧,学生学习成了“挣分”,老师工作成了“饭碗”!挣分者是为了交待于家长、为了换来升学资格、为了得到跻身社会的一张文凭;为师者呢,有的通过训练学生的得分能力、有的通过显示自己“有”训练学生的得分能力、有的则显示自己“有”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能力来立足于学校。在哪里当教师,就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业务上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但是在哪里当教师,从物质待遇上看就天差地别了。所以,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挣钱的多少,让自己物质生活滋润的程度,就成了教师选择去留的最重要尺度。 当教育——这种与人心最密切、最需要智慧投入的职业,缺少乐趣几无创新的时候,教书,事实上就成了老师的副业,学习,真正的就成了学生的负担。这样的现象长期上演着,上演在曾经有过高度的古代文明的泱泱大国!只有什么样的人,才能总是安之若素,一点也不感到可悲与可叹?真不知道在上位者是怎样想的,改革改革喊了又喊,最终难以深入人心!试问教育和考试的体制不改,老师怎么改?试问老师无缘“充电”无暇学习又是从何改起?当高于校长级别的教育领导们号召的是一套,而下面的一线老师们又不得不依旧做老的另一套时,所谓的改革,岂不是无端让老师更痛苦更忙碌、让学生更怀疑更迷惑吗?! 试问,在当今的大陆,中学教育的出路何在?中学语文老师的出路何在?高中语文老师又该何去何从?! 华中科技大学附中 2005年春节                                      [2005-3-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