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也能成为研究者
我是宜昌市长阳县渔峡口中学的一名教师,这学期在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在2008年11月份的《中国教师报》上,我发表了一篇个人小传,题为《一个乡村教师的乌托邦》。在这篇小传中,介绍了我在一所离县城200多里、离省城近千里的大山深处的初中学校开辟了一块自己的理想田园,14年来,一直在这块园子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目前,已经有了较多的收获。
● 在上一学年,我的教学又获得学校的“质量奖”,开发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获得宜昌市一等奖,并引起省教科所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专家以及《湖北教育》编辑部的关注。
● 作为一名教育科研爱好者,我发表的教研文章迈过了30大关,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5篇。
● 早在2003年,我就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访问学者邀请函;与东北师大洪俊教授在《福建教育》合办了“农村课改”专家座谈;接到了山西教育厅张卓玉厅长的农村课改实验邀请电话。
● 上个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顺利地进入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访问学者”生涯。
回顾我已经走过的14年教师生涯,可以用两件事进行概括:一是课堂教学建模,二是课程资源建库。我感受到,这两件事,可以作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常态化行动。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常态化
行动:课堂教学建模、课程资源建库
最近几年,基础教育领域刮起了一阵旋风:这就是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在疯狂地学习他们。我觉得,照搬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并不是最理想的,最理想的是学习他们的思想。什么思想?我把它归纳为课堂教学建模、课程资源建库。昨天,伍家岗小学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很好的数学课,这节课既不是洋思经验,也不是杜郎口模式,而是他们自己的模式。这也表明:不要迷信别人,而要寻找自己,创自己的教学模式。
我的课堂教学建模行动经历了无模、仿模、创模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无模
在我刚走上讲台的几年里,教学不但无模,而且没有模式意识。
● 第二阶段:仿模
初步确立课堂教学模式意识,是在参加了第一次县级之后。当时承办学校推出了一种受到教研员肯定的教学模式。我曾花了较大的功夫模仿这一模式,但最终半途而废。
● 第三阶段:创模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创建了“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模式。目前,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都忙起来了,学习成就感增强了、兴趣提高了,考试成绩上升了。
课堂教学建模是以课程资源建库为基础的。我的课程资源建库分为两块:建纸质资源库,建电子资源库。
● 我的纸质资源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分类卡片,二是课程资源包,三是个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集和学生课程学习成果集。
● 我的电子资源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电子文本,二是视频。
课程资源库的建立,使我的教学资源丰富了,使课堂教学活动走上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道路。同时,使我的科研资源丰富了,并且向系列化、专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我的科研活动走上了凸显实践指导性、追求理论原创性的道路。
三、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具体行动路径
我想结合自己的教研教改实践谈一些具体的想法。
● 广博的阅读。这些年,我每年都要拿出1000多块钱订阅报刊、邮购书籍。我阅读的面比较广,例如,我订的刊物中有《教育研究》,也有《经济研究》,还有《社会学研究》。
● 关注身边的现实问题。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看到一些事、一些现象,产生了想法,就把它记下来,作为选题,去研究它。
● 坚持实践。教育科研只有以教学为土壤,才能体现价值、展示魅力。这些年,我一直坚持把教育理论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改革,通过实践改革丰富理论研究,正是这样,才有了我的课堂教学建模活动,才有了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
● 积极地寻求专业指导。这些年,我经历了很多坎坷,为什么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一直坚持积极地寻求专业支持、指导。我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北省教科所、宜昌市教研中心、长阳县研训中心一直保持着联系,并和北师大、华中师大、湖南师大的几位教授保持着联系,客观的说,是专家的鼓励、指导,才使我在科研路上走的越来越远。
最后,我想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交流:有爱好是幸福的,爱好教育科研是教师的幸福,也是学生的幸福。
(本文为作者在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2009年度工作会上的经验交流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