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 多元解读
——我的戏剧文学教学探究
徐 磊
科学主义和工具论长期占据了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高考又在很大程度上暗淡了语文学科的人文主义光芒。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句“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 的教条式结论,几乎把文学教育打入冷宫,戏剧文学教学更是地位尴尬,甚至形同虚设。而戏剧文学教学,它同诗歌、小说、散文教学一样,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促进其生命成长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无可替代的。探究教学恰恰符合戏剧文学教学的要求,是解决戏剧文学教学现状的一剂良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验来谈谈探究教学在戏剧文学中的作用。
一、戏剧文学探究教学的意义
语文必修4选用的戏剧文学作品(《窦娥冤》、《雷雨》和《哈姆雷特》)都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材料,也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解码,是高扬人文旗帜的理想语境,是师生感受人生百味的奇妙舞台。成功的戏剧文学教学,能够营造一种师生共同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互动交融、张扬个性的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因此,人文关怀是戏剧文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人格建构是戏剧文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戏剧文学教学以文化人的功能,正是语文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戏剧文学教学,要在重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和课型的优势的同时,积极构建新模式,创造新课型;要努力关注学生对知、能、情、意的主动建构和动态生成过程,关注学生对生活和艺术的切身体验;要开展师生、生生和人本(人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民主参与和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摒弃为考试而教语文和为语文而教语文的狭隘的、短视的文学教学观,改变单纯功利主义的语文教学模式,能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实现语文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因此,戏剧文学教学具有革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二、戏剧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
采取戏剧文学“导—演—评—讲”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自主“导—演—评—讲”戏剧文学剧本的过程中强化对戏剧文学进行全面深刻的立体式鉴赏。
(一)目标任务
1、了解必要的戏剧知识,概括故事情节。
2、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的关系。
3、把握剧本的结构。
4、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
5、把握和欣赏人物形象。
6、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表演戏剧。
以上目标任务属于每个实验者,也是表演和评讲的基础。
(二)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阅读戏剧文本,预计4课时。
2、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进行戏剧教学之前,使学生明确“导—演—评—讲”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在认真阅读戏剧文本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确定导演和演出人员,为戏剧表演做好准备。
3、认真搞好编演指导。准备戏曲和话剧的影像资料,作为模范的范本和参考。组织学生观看话剧视频(《哈姆莱特》和《雷雨》),预计4课时。学生通过体验与模仿的方式学习戏剧文学。
4、教师在学生准备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包括道具的准备。
5、《窦娥冤》涉及到中国古代戏曲的说白和唱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背诵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唱词。
(三)小组合作交流
1、以角色学生为中心,组成小组。每个小组交流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表现方式。为参加演出的学生提供意见和建议。揣摩动作表情,搜寻道具,查阅资料,寻求帮助等等
2、演出结束后,小组之间互评。
(四)教学展示
1、以班为单位进行戏剧文学表演展示。教室座区可以摆成会场式,设立报告席、评论席、观众席、主持人席、参观席等等。预计两课时。表演形成影像资料,刻录成光盘。
2、推选优秀的展示成果。各班推选优秀剧目剧组,全年级集中观摩表演,请电教老师现场录像,保存教学成果。
(五)评价与讲授
1、评价
(1)演出学生可作自我评价,其他学生和针对具体演出角色做出评价。评价人可向演出人员提问,探讨人物形象、动作表情等等。评价形成文字资料,由提问者完成,自我评价可由专人记录。
(2)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发问人要如实记录评价结果。
(3)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
(4)展示课其他老师和学生代表评价。
2、讲授
(1)对于《哈姆莱特》与《雷雨》,可由老师课前设计问题,学生在演出结束后,结合自己的表演和观看经历谈谈自己的观点。如:你怎样看待繁漪这个人?你怎么样看待《雷雨》中的命运观?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对于《窦娥冤》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完成戏剧文学实验,重点了解中国古代戏曲曲词与说白相结合的表演故事的形式,体味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与西方话剧《哈姆莱特》比较,探讨中西悲剧的差异(师生共同完成)。
(3)学生交流自己学习戏剧文学的感受,各抒己见。
(4)以上的讲授形成文字资料,整理成册,作为“讲”环节的成果展示。
(六)总结
1、收获。“导—演—评—讲”教学模式与传统戏剧教学的不同,“导—演—评—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
2、不足。在进行本次实验时,实验设计或过程实施的漏洞,形成反思。
3、“导—演—评—讲”教学模式推广的可能性。
三、教学实例——以《雷雨》为例
(这是戏剧文学探究的第四个阶段,即“讲”,前三个阶段的“导”“演”“评”为这个环节的文本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师:《雷雨》在罗马尼亚演出的时候,评论家亚·格拉普里乌称赞侍萍是个“有着异常的道德力量”的人。这或许不是过誉。看过《雷雨》演出或者读过这个剧本的人,谁能不为侍萍的善良、纯洁、自尊打动呢?饱尝生活苦难的侍萍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走进真实的侍萍,体会《雷雨》“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屏显课题)
师:(投影)片段一:“老爷没有事了”
朴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 不知道,老爷。
朴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朴 你的女儿?
鲁 四凤是我的女儿。
朴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 哦。
师: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与课本原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1:“哦”后面少了“——老爷没有事了?”)
师:投影二
朴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 不知道,老爷。
朴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朴 你的女儿?
鲁 四凤是我的女儿。
朴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 哦。——老爷没有事了?
朴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师:同学们同桌之间读一下对话,看看到第一个“哦”,话说完了吗?
(生读,回答:说完了。齐读体会)
师:周朴园看她不走后的对话其实都是多余的,一直到“那你走错屋子了”实则就是在逐客令了。侍萍为什么主动挑起话头“老爷没有事了”?
生3:推动情节发展,如果不挑起话头,接下来的剧情怎么发展?
师:当然有这个原因,很好。有没有其他看法?
生4:侍萍想跟周朴园多说会儿话,想让周朴园认出她。
师: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小结一下应该有这样两个原因:①侍萍鬼使神差的走入周家,直观反应是带四凤走,潜意识却是想见周朴园,所以挑起了话头。②周朴园责问她,又说她走错了,她还是不走,并且多余地问“老爷没事了”再次制造机会。(投影)
师:这句“老爷没有事了”是不是直接说出来的?
生5:不是,中间有个破折号“——”。
师:你的眼光非常敏锐。那么破折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5:表语意的转折、跃进而且有停顿
师:很准确。大家想想此时侍萍心里在想什么?
生6:侍萍心中对于向不向周朴园挑明身份是矛盾的。(其他学生有点头)
生7:想说又怕说。
师:你没说完,“怕”什么?
生8:怕由此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伤害。(想得很细)
生9:因为侍萍心中有恨,她不敢面对挑起的伤口。(你从侍萍自身考虑,也很好。)
师:小结一下:一方面她急于与周朴园相认(爱),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她不敢面对现实(恨)。所以侍萍才会迟疑。但她没想到周朴园会并没有把“四凤是我的女儿”接下去,而是直接下了逐客令。所以只能下决心了,没话找话“老爷没有事了”。终于,利用关窗户的动作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
师:侍萍挑起话头后,谈话继续下去了吗?
生10:继续下去了。
师:到哪里又出现谈话终止的危机了?(同学们在文中找)
师:投影片段二:
朴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 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朴 嗯,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 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朴 好,你先下去吧。
鲁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师:大家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人物心理。(生自读)某某你们两人分角色朗读示范一下好不好?(生11生12读,学生鼓掌)读得很好,表情也很到位。这样的水平可以考中戏了。(生笑)这里哪一句话跟我们刚才讨论的片段有点相像?
生齐说:“老爷,没有事了?”这句。
师:有区别没有?(生作沉吟状)
生13:有,片段一“老爷”后没有逗号但前面有破折号,而且片段二还多了舞台提示“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师评价:嗯,很准确)
师:投影:鲁 哦。——老爷没有事了?鲁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很显然,这句话自然也是为了使谈话进行下去,大家能根据舞台提示“望着朴园,泪要涌出”说一说侍萍的内心活动吗?
生14:她向周朴园诉说“侍萍”的苦,而且问“老爷想帮一帮她么”,周朴园居然没有反应,而是让她下去。她肯定觉得周朴园很绝情,所以“泪要涌出”。
(师评价:内心活动把握得很到位)
生15:我觉得是侍萍说道自己的遭遇时,回想到了过去,所以“望着朴园,泪要涌出”,她迫切希望眼前的周朴园安慰与自责。(师评价:很好,你对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心里体验如此准确,“超验”能力很强。)(生笑并鼓掌)
师小结:这两位同学体会得很细致,我们好似感觉到了侍萍心中的回想,很好。从女人的立场来看,侍萍确实想得到安慰,而且此情此景很自然的让她回想起三十年的不幸遭遇,所以“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师:经过侍萍第二次努力后,谈话继续下去了吗?
生16:继续下去了,还谈论了绸衬衣。
师追问:周朴园认出侍萍没有?
生17:侍萍提示周朴园“梅花”与“萍”字,周朴园认出了侍萍。
师:我们来看这一个片段。投影片段三:“你”
鲁 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朴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我们大家推荐一名男同学、一名女同学来进行这段对话,好不好?(生:18××,19××。)那就请这两位同学为大家表演一下。(掌声)
(生对话。)
师:(请另一位女同学点评)你觉得他们俩读得怎么样?
生20:我觉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20:符合人物身份,语气也不错。但我总感觉有一些东西没读出来,我觉得周朴园那个惊讶感没有出来。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细致。那我来充当周朴园,你来扮演鲁侍萍,我们一起来完成这段对话,好不好?(生笑)师生对话。(掌声)
师小结:读人物对话的时候,也要细细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他的身份,这样才能读得很好。
师:这句“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注意红色的“你”字),潜台词是什么?(生自读体会)
生21:是说周朴园不认识侍萍了。
生22:这句话是说,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不认识侍萍了,起码周朴园还认识侍萍。(有掌声)(师评价:这句话说得跟名人名言一样,非常好。)(鼓掌)
生23:我觉得他(第二个同学)说得对,我跟他的观点一样。
师小结:你们认可哪个观点?(第二个)第一个同学说的也对,但没有注意“你”“都”和“连”字,注意体会语气。在侍萍心中,周朴园是最了解她的人,是最应该认识她的人。
师:我们再看这个“老”字,侍萍现在在你们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
生24:是个老太太,挺落魄的。因为前面说了她什么事都做,当老妈子。
生25:没有成为老太太,但也很老了,刚才她自己就说了,“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生26:我看过北京人艺的话剧,是很老,像我奶奶(笑声)
师:几位同学结合剧情和自身经历把“老”字阐述得很到位。我们来看看曹禺的舞台说明是怎样描述的呢?:(投影)
鲁妈的年纪约有四十七岁的光景,鬓发已经有点斑白,面貌白净,看上去也只有三十八九岁的样子。她的眼有些呆滞,时而呆呆地望着前面,但是在那秀长的睫毛,和她圆大的眸子间,还寻得出她少年时静慧的神韵。她的衣服朴素而有身份,旧蓝布裤褂,很洁净地穿在身上。远远地看着,依然像大家户里落魄的妇人。她的高贵的气质和她的丈夫鄙俗,奸小,恰成一个强烈的对比。(《雷雨》,《曹禺经典戏剧选集》,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生看完舞台说明,惊讶)
师:相信你们看完都大吃一惊,对不对?(生点头)所以鲁侍萍不是一个老太太的形象,应该是一个美丽的中年妇人。那为什么说自己老呢?
生27:女性都爱这么说。(笑声)
师:这可以作为解释。总之,我们现在要把头脑中的老太太摒弃掉,换来美丽高贵的少妇。大家可以根据这段文字自己构筑侍萍的容貌。所以我们读戏剧不仅要读人物对话(台词),还要读什么?(生齐答:舞台说明)对,这是戏剧语言很重要的方面。
师:我们刚刚从曹禺先生的舞台说明中还原了侍萍的形象。(美丽高贵的中年妇人),这样的侍萍是怎样看待离开周朴园以后的生活的呢?(投影:片段四“下等”与“如意”)
朴 她为什么不再找到周家?
鲁 大概她是不愿意吧。为着她自己的孩子,她嫁过两次。
朴 恩,以后她又嫁过两次。
鲁 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刚刚我们已经分析过这个片段,但着重点不同。(生自由朗读,找同学示范。学生自由朗读片刻)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不好?
(学生主动举手,确定男女同学各一人合作朗读)。
师:我们不知道侍萍的第一个丈夫是谁,但第二个人鲁贵在戏剧中出现过,这些人在侍萍眼中都是“下等”人。她自己是什么人?(生答:周家的女仆)是不是下等人?(生答:是的。)那为什么她看不起鲁贵等人?我们注意另外两个字“如意”,说明什么?
生28:说明鲁侍萍跟周朴园在一起的生活是如意的,而离开周朴园后就不尽如意。(师评价:怎么不尽如意你没有说出来。)
生29:在侍萍心中,周朴园才是完美的男人,留学生、大少爷、有才学,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当时很幸福。这一点从他们生有两个儿子可以看出。而鲁贵等人用侍萍的话讲是“为她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为她自己。
师评价小结:说得很好,从文本出发,体味语言,很细致)周朴园在侍萍心中的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白马王子”。鲁贵等人确实是因为孩子的缘故才改嫁的,从第三幕侍萍与鲁贵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侍萍与鲁贵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侍萍眼中,鲁贵就是下等人。同样作为下等人的侍萍与少爷周朴园之间不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是恋人关系。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美好是侍萍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大家可以根据补绸衬衫那个细节来想象。(一盏油灯,红色的火焰在跳动着,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灯下专注地绣花。在她身边,一位年轻的父亲怀里抱着婴儿,静静地看着她……)
师:那么这段美好而温馨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十年前)是三十年前吗?(是的,三十年前)投影片段五:“三十年前”1
朴 (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 是的,三十多年前,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朗读:生自读。自愿示范朗读)
师:读得很好,要强调“三十年前”,读出令人遐想——回到三十年前的语气。他们俩的共同记忆是三十年前,这段对话中,两个人的思绪都飘回了三十年前,都飘到了无锡那个两人都认为的“好地方”。我们再看另一个片段:投影片段:“三十年前”2
鲁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是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仍然的第二个孩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我想请一位女同学做示范朗读,××你读一下好不好?(生30读,掌声)对,戏剧的语言就是要稍微夸张一些,读出那种哭诉的感觉。我们刚刚讨论过两人认为美好的日子发生在三十年前,而被抛弃的时候也在三十年前?要知道他们生有两个孩子,这在时间上有问题吗?(生作思索状)
生31:我觉得用该是二十八九年前吧,是有时间差的。
生32:被抛弃应该是小于三十年的。
师:两位同学都动了脑筋。一位同学还从数学的角度为我们划了范围,是理科生。(笑声)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投影:
根据剧本中出场人物的年龄可知,周朴园当时55岁, 侍萍47岁,蘩漪38岁,周冲18岁,周萍28岁,鲁大海27岁。(部分人物舞台说明直接交代)
既然侍萍是在鲁大海生下后刚三天就离开的周公馆,那么,她与周朴园分手的时间应该是多少年前?(生答:27年前。)为什么两个人不说27年前而要说“三十年前”,尤其是侍萍更是一而再地使用这一表达?是口误,抑或是表达上的方便,还是记忆的模糊?
生33:肯定不是口误,口误不可能一直发生。
生34:我觉得侍萍是在强调痛苦,而且痛苦把欢乐的时光掩盖了。
生35:我正好和他的观点相反,侍萍是在强调欢乐,而掩盖痛苦,才一直提到“三十年前”。
师生讨论共同明确:①若按照周萍的年龄( 28岁)推算,三十年前,侍萍还没有怀上周萍,那个时候周朴园和侍萍如果相互间已有故事,那么,应该正是热恋时节。如此说来,侍萍说的“三十年前”中的三十年前,指的当是两人热恋之时。②然而,侍萍表达出来的却是那件痛苦之事,即被逼离开周公馆的凄惨一幕。也就是说,在侍萍的表述里,一句话被分割成了两半“三十年前”涉及的是曾经幸福的一幕,后面的话涉及的却是痛苦的一幕。幸福与痛苦的记忆扭结在一起,而以痛苦的一幕的表述被呈现出来。对于侍萍来说,幸福的生活虽然曾经存在,毕竟已是过去,而且是以痛苦的一幕为结束,在回忆时,往事是如此的不堪回首,所以侍萍表达出来的表面信息,便是痛苦的一幕。③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往事还是很留恋,所以才会不自觉地将二十七年前置换成了三十年前。
小结:这个片段进一步说明侍萍对于曾经与周朴园相恋的珍视。这成了侍萍以后人生的怀念,虽然戏剧没有交代,但无碍于侍萍时时想起心中的朴园。
师:所以有人认为侍萍不是被赶出周家的,是自己“主动出走”的。投影:
她不忍做妾,或者不想做妾,一定想做太太,这样才会被人赶出去。如果梅侍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有钱人家少爷的妾,这个悲剧是不会发生的。(陈思和:《中国现当代名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师总结:离开周朴园在侍萍看来是“不如意”的,而且嫁的都是“下等人”。这也是为什么侍萍见到周朴园,理性的力量要求她离开周朴园。但感情的波澜冲破了理性的束缚,反而是侍萍自己一再得挑起话头,最终使得周朴园认出了自己,开始了两人之间的对话。但当周朴园说要明明白白谈一下时候(投影:朴 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鲁 不过我觉得没什么可谈的。) 侍萍却那样回答?这是否是言不由衷呢?同样我们有理由相信侍萍那句“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也是心口不一。侍萍自己说“是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她试着逃离现实,反而离现实更近。我们在侍萍身上看到了人的欲望和理想与现实之间仿佛隔着一道看不见的隐形天堑,使挣扎的人最终被困于陷阱之中。(投影:理想——现实 潜意识——意识)所以侍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她饱经磨砺的心中有着怎样的斗争,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选取了课文中的一些片段,通过品味语言琢磨词汇,走进侍萍的内心世界,发现这个“有着异常道德力量”的人心里的落差。通过咀嚼语言来走进人物的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其他人物身上尝试一下,从《雷雨》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谢谢大家的精彩表现,下课!
四、教学反思
《雷雨》是话剧经典之作,既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材料,也是师生感受戏剧艺术的奇妙舞台。新课程理念要求戏剧文学教学在重视发挥传统教学模式和课型的优势的同时,积极构建新模式,创造新课型。我试着用贴近文本(品味语言)的传统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的合作探究结合起来,以感受和分析鲁侍萍这个“有着异常道德力量”的人的形象来完成对戏剧的学习。在这当中学生品味语言不仅重视了戏剧本身,而且揣摩心理的过程中有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切身体验。从切入文本的方式来看,我用语言片段来分析人物达到全篇戏剧的学习目的,这样的戏剧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枯燥的阶级立场分析,应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在整堂课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尽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有些同学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的碰撞,思维的火花,正是我所希望的。师生、生生和人本(人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得到展开。另外,对于戏剧语言,朗读是很重要的,在分析文本之前,我采用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和进入戏剧文本。这是进行品味与探讨的基础。课堂的结尾是开放式的,给学生的是一种“穿过语言场景,走进真实人物”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可以作为学习戏剧的一把金钥匙。
个人认为对戏剧文学教学的探究很有意义,成功的戏剧文学教学,能够营造一种师生共同体验人生、感悟人生、互动交融、张扬个性的如痴如醉的人文情境。既能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实现语文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又能达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而这也是语文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
五、同行观察
听了徐磊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眼前不觉一亮:原来戏剧教学也可以这样!
先说说老师的“导”。老师固然不是导演,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势利导还是必须的。这方面,徐老师做得挺到位。投影的5个片断之间的衔接语,环环相扣,直接显示了老师“导”的功力;富有亲和力的提问语言更是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畅所欲言;毫不吝惜的表扬语词,如“两位同学都动了脑筋”“说得很好,体味语言很细致”等等,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探讨的热情。
再说说学生的“学”。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呈现出立体动态的学习过程。以往的戏剧教学,以学生的朗读和教师对剧情、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老师和学生都不太爱上戏剧单元。徐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了话剧“话”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甚至语词来感受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对“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一句台词中“老”和“你”的探究,触碰到鲁侍萍情感世界的最深处,给了学生欣赏戏剧语言的一把金钥匙。不仅如此,徐老师在教学中还大胆植入“演”,甚至自己也参与其中,自己充当周朴园,一学生扮演鲁侍萍,引来热烈掌声。因为有“演”,因为有“评”,学生对戏剧才有了空前的兴趣,学生参与度极高,几乎半数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多的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共震。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而话剧又是靠略带夸张的语言来塑造人物的艺术,徐老师的这种玩味语言、“导”“演”结合的教学方法切合了戏剧教学的本质,也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是一次较成功的研究课。(吴中平老师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