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校部门

教科资源

《家长和老师,谁更能够真正教育好学生?》

发布时间:2005年01月12日 00:00
龚 蕾  曾经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一位扮演校长的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是一条鱼,家长就是鱼塘,老师是厨师,只有鱼在鱼塘里得到充分的营养,厨师才能用这条鱼来做出美味的菜。”,虽然这样的比喻好像不是十分的贴切,但是细想起来的确还是有它的道理。  随着社会的慢慢进步,教学工作不再是老师们唯一所要完成的工作了,学生的德育辅导、心理素质培养都成了老师们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大部分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学校之后就会有了这样的一个心理――“学校是教育学生的,我只需要照顾好孩子的物质生活就行了”。就是因为家长们这样的心理,给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先来看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一所小学位于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离校门口约20米处有一天桥。一些家长却经常带着孩子横穿马路。一位父亲硬拉着孩子要横穿马路,孩子说老师不让这样,要走天桥。争执之下,父亲竟对孩子说:“走不走?不走我踢你。”    该校德育处的老师说,学校教育孩子过马路要走天桥和斑马线,说10遍20遍,也比不上一次家长带孩子横穿马路。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有反复性,自控能力差,如果他看到的事实与课堂上的教育不一样,他往往会跟着生活事实走。   从上面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家长和老师,谁在给孩子们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从出世一直到开始读小学之前一直是和家人一起生活,家长们平时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榜样,孩子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而来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若不注意,则很容易把不良习气传给孩子,在白纸上留下污点。   再来看看这样的一个例子, 少年犯陈华(化名)说起自己的犯罪原因时,首先归咎于自己的家庭教育。 陈华的父母都爱打麻将,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他们特地在外面租了一间房,专门用来约朋友打麻将。无人管教的陈华在家里,非但没有安心学习,却经常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最后因缺钱走上偷窃犯罪道路,而父母还蒙在鼓里。 教育工作者门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家庭“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经常为一些生活琐事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这对孩子幼小心灵产生了极坏影响,久而久之对父母感情疏远,对家庭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于离家出走。   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和谐家庭人际关系的陶冶下,青少年会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对家庭失去信赖,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班主任,每教一届学生,便从初一起在班里组织互帮互助学习小组,直至初三毕业。这种做法维持了30年,但这一届的学习小组在初二“流产”了。    学生们向班主任反映,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互帮互助小组,怕影响学习。    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    有些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子女就是开发智力、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就是考试得高分,取得好成绩。为了保证子女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子女本来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使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根本不重视他们劳动观念的培养。    而独生子女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惯,过多照顾满足,过分迁就保护,使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会存在很多的弱点,如意志消沉,只图享受,不思进取;缺乏劳动观念,生活独立性差;挥霍浪费,大手大脚;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蛮横霸道,惟我独尊等。   笔者和家长对话时经常问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   大部分的家长回答:“让孩子好好听老师的话。”   这些家长认为,他们最主要是给孩子吃好穿好,而孩子的教育在于学校。但他们忘了,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    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可塑性。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孩子们注意的中心。父母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反之,父母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对孩子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抽烟酗酒,最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孩子的基本品行和习惯的教育,最关键的还是家长。老师们所需要做的工作只是给予学生们知识上的教学,行为上的指导。父母望子成才,就该注意言传身教,而不是把孩子简单扔给学校了事。                                      [2005-1-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