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的德育工作札记 赵 春 芳 众所周知,从小学到初中,从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身心发展到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第一学期的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德育工作出发,以一个班主任的角度来回顾上学期开展的工作心得和体验,供大家参考。一、严格开端,统一思想认识 据爱尔兰全国课程与评价委员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后的第一周内能静下心来,但四分之一的学生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少部分学生要一个学年才能适应。在所有的不适应中,最难以适应的是教师角色从“慈母型”向“严父型”的转变。因为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教师,大部分信息都要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给学生带来最直接、最深刻、最广泛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教师角色的转换,调整自己的身心,用最好的状态迎接初中阶段开始的学习和生活,是新学期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挑战! 在我们255班的工作实践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上数学课,同学张某因讲话受到老师批评,一时接受不了,竟在课堂上嚎啕大哭,让老师和学生都顿感突然,措手不及。针对这种现象,我以座谈形式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如何对待老师的严格要求》的班会课。班会中,用他们在军训中的切身体验为例,通过比较大家对于253班和255班的两个不同风格的军训教官和在他们教导下两个班的军训考核成绩,大家认识到:253班的教官非常严厉,感觉好可怕,而255班的教官却很和蔼。但最后考核结果却是253班完成动作最好,并且比255班多学了一套军体拳。同学们这时都不由得心生感慨:还是严师出高徒啊!这时,我也趁此机会将这种讨论拉回到如何对待老师的严格要求上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严格要求既是对自己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因为他们已经长大,是一名初中生了,老师再不能像对待小孩一样对待他们了,老师是在把他们当作一个开始成长的中学生在对待!同学们顿时感觉有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多了一份责任感!这种教育成效从同学们在班会后写的感想中可见一斑。比如,杨小霜同学这样写道:我很庆幸在我踏进初中就遇到了这样一批严格要求我们的老师!相信在他们的教育下,初中三年我一定会过得很充实!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人的个性能得到更为积极的发展,并伴随着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初中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特点是分散性和孤立性,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只要采用适合初一新生心理特点的方式方法,准确把握最合适的心理引导的锲入时机,通过他们自身的认识和感受,能够激发他们超出预期的力量! 在严格开端之后,就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可行的蓝本,让学生按照这份蓝本去发展、去进步、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份蓝本不是一个模具,不是为了把所有的学生都塑成一个翻版的复制品来进行批量生产,而是提供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全校各种规章制度、纪律要求,制定《255班量化管理规范》。学生一入校就进行严格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加强严格教育,进行严格训练,要求严格遵守,违反严肃批评,并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和体会到,作为一名初中生的责任和要求,从而在思想品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二、树立榜样,创建和谐集体 现代心理学指明,人的成长需要是由机体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引起的。因此,如何以中学生这种“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为依据,促使学生自身主动发展,是老师面临的又一挑战!而这种自我实现趋向正可以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促使学生在这种需要的趋势下产生自觉自愿地转变,形成良好和谐的班风、学风,创建和谐班集体。 教育学也认为,“智育过程实质上是给学生建立起教育者所要求的实际关系的过程”,“决定一个人品德的更重要的因素是一个人所处的各种实际关系”。这些“外部条件”和“实际关系”是广泛的,而核心却是班集体风貌。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班级中大多数人的一致态度和行为方式会影响和感染所有成员,甚至会使少数行为不良的个体抑制其违反规范的言行,从而与周围的心理环境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诸如开展“本月之星”评选活动、设置“优秀作业展示台”、“寻找你的竞争对手”等方法来形成你追我赶,大家一起争做榜样的良好氛围。每月评选既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榜样”梦,又让榜样有足够长的时间体验成功的快乐,但也给予他们适当的压力,提醒他们必须继续努力,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可能被赶超。为了增强评选活动的吸引力,还专门设计了精美的喜报和奖品,同时及时和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把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都及时反馈给家长,家校配合,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这场积极向上的竞争中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始终把建立一个良好班集体当作德育的重要任务,使每个学生与班级集体都有正常的良好关系,充分体现了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沟通、互助与竞争、体验与反思的良好合作意识和技能,时时激励和鼓舞学生不断进取。三、因材施教,注重学习方法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孔子、苏霍姆林斯基、加德纳等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共同主张。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他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为政》),根据学生的才能的高低进行教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开篇就说:“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可以看出,因材施教是教育界的共识! 在工作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措施来保障能够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才能发掘出来:(1)鼓励每位学生表现自己,让他们针对自己的情况提出可以胜任的工作职务。同时,也鼓励每位同学发现别人的优点,开展了以“表扬我的同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既最大限度地发掘了每位同学的特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又营造了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为创建和谐班集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通过老师推荐,介绍学习方法。包括如何学习、如何听课、如何复习、如何做好学习计划等等,同时请成绩优异者或者进步显著者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从各任课教师的角度来发现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有独到之处的同学,将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促进同学们全面进步。(3)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质,联合任课教师,采用心理暗示等心理学、教育学方法,培养各门学科的领军人物,带动大家共同进步。比如每门功课选出一定数量的人,告诉他们具有某一学科的天赋和优势,然后就势提出措施和要求,鼓励他们只要按照要求去做,一定会成为这门学科的佼佼者,并且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调整策略,以保证目标顺利实现。然后用这样的事例去鼓舞、影响其他同学,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正如《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对一个学生来说,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方法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不好,则会事倍功半。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是老师的首要工作重心。四、及时反馈,促进全面进步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针对这些特征,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的独立愿望,另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初一新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功课由2、3门增加到8、9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部分同学容易走弯路,出现滑坡。因此,就要求随时准确学生动态、及时评价和反馈,保障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顺利成长,促进学生个人和班级全面进步! 在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评价、并且将这种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对于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细微的变化,总结经验和教训,调整自己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实现及时反馈这一目标:(1)每天用小黑板设立表扬栏和批评角,及时将当天情况进行通报;(2)每天坚持找至少一名同学谈话,在一定时间内和所有的同学都要有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将每个同学近期的发展状况及时和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随时能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3)每次活动后,及时将学生与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比较结果公布,并加以奖励。对于没有实现目标的同学,分析其中的原因,查找不足,有的放矢,帮助同学树立信心,争取尽快实现学习目标。 在今天这个全新的时代,学生面临的环境和信息是复杂的,但是这也强化了他们的激情和创造性,我们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认真思索工作中每个细节,很多困难和复杂的挑战都可以转化为促进学生进步的良机!因此,我们只要从德育工作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民主,热爱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就可以用德育促智育,最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008-3-26]